心脏骤停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,其致死、致残率较高。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法人秘书长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敖虎山建议,应进一步提高校园AED配置率以及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率。
据《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(2022年版)》数据统计,我国每年经EMS(紧急医疗服务)接诊的心脏骤停人数超过75万例,患者存活出院率仅为1.2%。当院外心脏骤停发生时,最佳急救时间只有短短四分钟左右,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并使用AED除颤是最有效的抢救方法。
社会新闻中常有关于大中小学生在校园内发生心脏骤停的报道。2021年11月25日,武汉市一大学生晚自习时突发心源性猝死,倒在教室内再没能醒过来;2022年11月13日,东莞市某学校一名12岁学生在教室心脏骤停晕倒后被送往医院,抢救无效后不幸离世。
敖虎山认为,校园内人群密集、运动场所集中,突发疾病发生风险高,是AED配置的重点场所。2022年,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应急救护工作创新设立“安心校园”“安心交通”“安心街区”三大项目,截至2024年2月,共布设应急救护一体机及AED设备3800余套。根据设备使用情况统计,2022-2023年所配置区域发生20起心脏骤停事件,其中11起在学校,占比高达55%,院前抢救成功率为54.55%。
“以往校园心脏骤停发生的时候,采用的处理方式多是等候校医或是救护车的到来、急忙送学校医务室或是医院、现场有学生或老师进行心肺复苏,但操作不规范或没有可用的AED设备。”敖虎山指出,如果能进一步提高校园AED配置率及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率,当发生心脏骤停时,存活的几率就会更大,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。
对此,敖虎山提出以下建议:
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提高校园AED配置率。通过社会组织设立公开募捐慈善项目,动员社会爱心企业、爱心人士、AED厂商等向重点地区校园捐赠AED设备。
推动校园AED设备管理维护标准化规范落地实施。作为医用电子设备,AED电极片与内部电池需要定期维护检修。学校配备的AED经常因无人维护而不能使用,遇到紧急情况形同虚设。因此,建议制定校园AED设备维护、检修、更新等管理措施的相关标准,以保证校园AED设备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。
提高校园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效率。近几年国家多次印发文件,要求加大对学校师生的应急救护培训力度。但现实情况是,大多是学生、老师观摩导师演示,动手实践少,导致很多师生只知晓大概,没有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。因此,校园心肺复苏应注重实效,每一位师生都要知晓心肺复苏知识、反复练习并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,同时培训要注重考核和复训。
重点关注县域等欠发达地区校园,推动急救资源下沉。与大城市相比,县域的医疗与急救资源更为短缺,人们的相关意识薄弱,这类地区的校园AED配置及心肺复苏培训率亟须更多关注和支持。要推动急救资源下沉,加强这类地区校园AED配置,鼓励大城市急救讲师下基层,到基层的校园开展急救知识科普讲座、心肺复苏技能培训,尽力缩小地区之间的资源差距,从而推动我国校园AED配置率以及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率整体的提升。